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文学大师是一种精神奇迹
(作者:丁国强 ) 文学大师笔下的经典作品既是人类的灵魂记忆,又是一种理想寄托。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来自一种命名,一种权力标记,而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惊喜、感叹的结果。经典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因为它们终结了一段无序的、粗放的、混杂的精神表达。 每一个阅读者都是大师所制造的精神事件的见证人,因为大师的语言系统是开放的,它不排斥任何一个时代的阅读者。大师永远都不是人类精神格局的局外人,虽然他们常常遭遇被冷落、被遗忘的命运,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精神矿藏的性质。大师的精神美学并不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对人性的洞察是建立在深厚的底层生活经历之上的。 文学大师大都没有一夜成名的幸运,他们从饥饿、贫乏和低贱的生活中走来,沉默造就了其尖锐的批判目光。他们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心,所以,对谎言和丑陋有一种更加敏锐和成熟的反应。由于已经超越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层面,对无意义生活的忍受在他们那里转换为一种悟性,矫情和作秀成为多余。他们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从事写作这种艰苦的劳作,是因为他们已经对世界打量了许久,精神积累使得写作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内心需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T·S艾略特为什么说经典作品“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什么是经典作品》)了。 文学大师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隐匿。他们与浮泛于时代表层的飞扬尘土格格不入。他们不会出来主动干预时代,无论其多么需要拯救,但是,文学大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批判,一种质疑。大师的言说是神秘的、潜在的,他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布道者,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暗示者。但是,能够感受到大师暗示的人寥寥无几。梅里美接受到了塞万提斯的暗示,他用一种冷酷的口吻写道:“塞万提斯在贫困中去世并被人遗忘多年之后,他的同胞才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位天才,才开始仔细搜寻他在极为短暂的文学生涯中所留下的极少细节。”雨果意会了巴尔扎克的暗示,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声音“被落在棺材上面的泥块的喑哑的声响打断了”。这无疑是一种微妙的精神关联。劳伦斯坦言,惠特曼那种美国民主式的启示令人激动。他说:“在大道上,一个灵魂在芸芸众生路的徒步旅行中更见其伟大。灵与灵的交往是令人欢喜的,对伟大灵魂的崇拜更令人欢喜,只有它们才是世上最富有的。” 仆人眼中无英雄,大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贵的精神样本。尽管与小人之间的争斗相比,大师之间的契合是那么稀少,那么难以捕捉,但是,真正的精神奇迹有那么几个就已经足够了。对于文学大师,我们不能贪得无厌。时下,我们经常听到一种煞有介事的声音“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文学大师”,殊不知,对于文学而言,所有“创一流”的口号最终都只能化作一种笑料。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