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季羡林谈师友》-----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经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认识他以后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目前,我自己已经到了晚年,我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这一份悲痛,我也不愿意把它带着离开人间。我知道,原始人是颇为相信文字的神秘力量的,我从来没有这样相信过。但是,我现在宁愿做一个原始人,把我的悲痛和怀念转变成文字,也许这悲痛就能突然消逝掉,还我心灵的宁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吗?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祥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30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在济南高中教了一年国文,就到欧洲去了,一住就是11年。中国胜利了,我才回来,在南京住了一个暑假。夜里睡在国立编译馆长之的办公桌上;白天没有地方呆,就到处云游,什么台城、玄武湖、莫愁湖等等,我游了一个遍。老舍先生好像同国立编译馆有什么联系。我常从长之口中听到他的名字。但是没有见过面。到了秋天,我也就离开了南京,乘海船绕道秦皇岛,来到北平。以后又是更为激烈震荡的三年。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军队,被彻底消灭。蒋介石一小撮逃到台湾去了。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们这一群知识分子都亲身感受到,我们确实已经站起来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浯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中国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人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会自己抛掉自己的生命。印度梵文中“死”这个动词,变化形式同被动态一样。我一直觉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印度古代语法学家深通人情,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形式。死几乎都是被动的。有几个人主动地去死呢?老舍先生走上自沉这一条道路,必有其不得已之处。有人说,人在临死前总会想到许多许多东西的,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的。可惜我还没有这个经验,只能在这里胡思乱想。当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边决心自沉时,眼望湖水茫茫,心里悲愤填膺,唤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吧!这一生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头来却落到这等地步。为什么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国不回来,著书立说,优游自在,洋房、汽车、声名禄利,无一缺少,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说不定能寿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为了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吗?是今天祖国母亲无法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子了呢?还是不愿意庇护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决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爱的。他也决不会后悔回来的。但是,他确实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他只有横下一条心,一死了之。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还会想到自己院子里种的柿子树和菊花。他当然也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这一些都是十分美好可爱的。对于这一些难道他就一点也不留恋吗?绝不会的,绝不会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缠住了他,他只能纵身一跳,投入波心,让弥漫的湖水给自己带来解脱了。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行吟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处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我在泪眼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戴着眼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呜呼!我欲无言。

《季羡林谈师友》-----回忆陈寅恪先生(2)

时光如电,人事沧桑,转眼就到了1948年年底。解放军把北京城团团包围住,胡适校长从南京派来了专机,想接几个教授到南京去,有一个名单。名单上有名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走,陈寅恪先生走了,这又成了某一些人探讨研究的题目:陈先生是否对共产党有看法?他是否对国民党留恋?根据后来出版的浦江清先生的日记,寅恪先生并不反对共产主义,他反对的仅是苏联牌的共产主义。在当时,这也许是一个怪想法,甚至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然而到了今天,真相已大白于天下,难道不应该对先生的睿智表示敬佩吗?至于他对国民党的态度,最明显地表现在他对蒋介石的态度上。1940年,他在《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这一首诗中写道:“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吴宓先生对此诗作注说:“寅恪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寓俞大维妹丈宅。已而蒋公宴请中央研究院到会诸先生。寅恪于座中初次见蒋公,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厥职,故有此诗第六句。”按即“看花愁近最高楼”这一句。寅恪师对蒋介石,也可以说是对国民党的态度表达得不能再清楚明白了。然而,几年前,一位台湾学者偏偏寻章摘句,说寅恪先生早有意到台湾去。这真是天下的一大怪事。到了南京以后,寅恪先生又辗转到了广州,从此留在那里没有动,他在台湾有很多亲友,动员他去台湾者,恐怕大有人在,然而他却岿然不为所动。其中详细情况,我不得而知。我们国家许多领导人,包括周恩来、陈毅、陶铸、郭沫若等等,对陈师礼敬备至。他同陶铸和老革命家兼学者的杜国庠,成了私交极深的朋友。在他晚年的诗中,不能说没有欢快之情,然而更多的却是抑郁之感。现在回想起来,他这种抑郁之感能说没有根据吗?能说不是查实有据吗?我们这一批老知识分子,到了今天,都已成了过来人。如果不昧良心说句真话,同陈师比较起来,只能说我们愚钝,我们麻木,此外还有什么话好说呢?1951年,我奉命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广州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准备将所有的重要发言稿都译为英文。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我到岭南大学寅恪先生家中去拜谒,相见极欢,陈师母也殷勤招待。陈师此时目疾虽日益严重,仍能看到眼前的白色的东西。有关领导,据说就是陈毅和陶铸,命人在先生楼前草地上铺成了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碧绿与雪白相映照,供先生散步之用。从这一件小事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对陈师尊敬之真诚了。陈师是极富于感情的人,他对此能无所感吗?然而,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解放后不久,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批完了《武训传》,批俞平伯,批完了俞平伯,批胡适,一路批,批,批,斗,斗,斗,最后批到了陈寅恪头上。此时,极大规模的、遍及全国的反右斗争还没有开始。老年反思,我在政治上是个蠢材,对这一系列的批和斗,我是心悦诚服的,一点没有感到其中有什么问题。我虽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在我灵魂深处,我真认为中国老知识分子就是“原罪”的化身,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旦批到了陈寅恪先生头上,我心里却感到不是味。虽然经人再三动员,我却始终没有参加到这一场闹剧式的大合唱中去。我不愿意厚着面皮,充当事后的诸葛亮,我当时的认识也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我毕竟没有行动。现在时过境迁,在40年之后,想到我没有出卖我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够对得起老师的在天之灵了。可是,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五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我们虽非亲属,我却时有风木之悲。这恐怕也是非常自然的吧。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看样子离开为自己的生命画句号的时候还会有一段距离,现在还不能就作总结,但是,自己毕竟已经到了日薄西山、人命危浅之际,不想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我身历几个朝代,忍受过千辛万苦。现在只觉得身后的路漫长无边,眼前的路却是越来越短,已经是很有限了。我并没有倚老卖老,苟且偷安,然而我却明确地意识到,我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我的悲剧不在于我不想“不用扬鞭自奋蹄”,不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在“老骥伏枥,志在万里”。自己现在承担的或者被迫承担的工作,头绪繁多,五花八门,纷纭复杂,有时还矛盾重重,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负荷量,超过了自己的年龄。这里面,有外在原因,但主要是内在原因。清夜扪心自问:自己患了老来疯了吗?你眼前还有一百年的寿命吗?可是,一到了白天,一接触实际,件件事情都想推掉,但是件件事情都推不掉,真仿佛京剧中的一句话:“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此中滋味,只有自己一人能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的一生。自己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呢?我虽遭逢过大大小小的灾难,像“十年浩劫”那样中国人民空前的愚蠢到野蛮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灾难,我也不幸——也可以说是有“幸”身逢其盛,几乎把一条老命搭上,然而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自己赶上了许多意外的机遇。我只举一个小例子。自从盘古开天地,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股神风,吹出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族类。知识分子有很多特点。在经济和物质方面是一个“穷”字,自古已然,于今为烈。在精神方面,是考试多如牛毛。在这里也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例子俯拾即是,不必多论。我自己考了一辈子,自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留学,月有月考,季有季考,还有什么全国通考,考得一塌糊涂。可是我自己在上百场国内外的考试中,从来没有名落孙山。你能说这不是机遇好吗?但是,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人帮助,一个人会是一事无成的。我也遇到了极幸运的机遇。生平帮过我的人无虑数百。要我举出人名的话,我首先要举出的,在国外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另一个是教吐火罗语的老师西克教授。在国内的有四个人:一个是冯友兰先生,如果没有他同德国签订德国清华交换研究生的话,我根本到不了德国。一个是胡适之先生,一个是汤用彤先生,如果没有他们的提携的话,我根本来不到北大。最后但不是最少,是陈寅恪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影响的话,我不会走上现在走的这一条治学的道路,也同样是来不了北大。至于他为什么不把我介绍给我的母校清华,而介绍给北大,我从来没有问过他,至今恐怕永远也是一个谜,我们不去谈它了。我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一向认为,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但是,我对他们四位,以及许许多多帮助过我的师友怎样“报”呢?专就寅恪师而论,我只有努力学习他的著作,努力宣扬他的学术成就,努力帮助出版社把他的全集出全、出好。我深深地感激广州中山大学的校领导和历史系的领导,他们再三举办寅恪先生学术研讨会,包括国外学者在内,群贤毕至。中大还特别创办了陈寅恪纪念馆。所有这一切,我这个寅恪先生的弟子都看在眼中,感在心中,感到很大的慰藉。国内外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者日益增多,先生的道德文章必将日益发扬光大,这是毫无问题的。这是我在垂暮之年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愉快。然而,我仍然有我个人的思想问题和感情问题。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寞,这个空寞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季羡林谈师友》-----回忆陈寅恪先生(1)

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的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65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Waldschmidt)教授的教导和熏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茫,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说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土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复。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经过了轰炸的炼狱,又经过了饥饿,到了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我终于盼来了光明,东西法西斯垮台了。美国兵先攻占哥廷根,后为英国人来接管。此时,我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医目疾,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我意料地迅速,我得了先生的复信,也是一封长信,告诉我他的近况,并说不久将回国。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说,他想向北大校长胡适,代校长傅斯年,文学院长汤用彤几位先生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会不引以为荣呢?我于是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
这一年深秋,我终于告别了住了整整十年的哥廷根,怀着“客树回望成故乡”的心情,一步三回首地到了瑞士。在这个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园里住了几个月。1946年春天,经过法国和越南的西贡,又经过香港,回到了上海。在克家的榻榻米上住了一段时间。从上海到南京,又睡到了长之的办公桌上,这时候,寅恪先生也已从英国回到了南京。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谈了谈阔别十多年以来的详细情况,先生十分高兴,叮嘱我到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这一年的深秋,我从南京回到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从秦皇岛乘火车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由于战争关系,津浦路早已不通,回北京只能走海路,从那里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国少爷兵把守,所以还能通车。到了北京以后,一片“落叶满长安”的悲凉气象。我先在沙滩红楼暂住,随即拜见汤用彤先生,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土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做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向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石破天惊,大大地出我意料,我这个当一周副教授的纪录,大概也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吧,说自己不高兴,那是谎言,那是矫情。由此也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我立即到清华去拜见。当时从北京城到清华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宛如一次短途旅行。沿途几十里路全是农田。秋天青纱帐起,还真有绿林人士拦路抢劫的,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了。但是,有寅恪先生在,我决不会惮于这样的旅行。在三年之内,我颇到清华园去过多次,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最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几瓶酒在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钞票上每天加一个零还跟不上物价飞速提高的速度的情况下,几瓶酒已非同小可了。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的游人和蜜蜂。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篯等,知道先生爱花。现在虽患目疾,迹近失明,但据先生自己说,有些东西还能影影绰绰看到一团影子。大片藤萝花的紫光,先生或还能看到。而且在那种兵荒马乱、物价飞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情况下,我们想请先生散一散心,征询先生的意见,他怡然应允。我们真是大喜过望,在来今雨轩藤萝深处,找到一个茶桌,侍先生观赏紫藤。先生显然兴致极高。我们谈笑风生,尽欢而散。我想,这也许是先生在那样的年头里最愉快的时刻。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从法币改为银元券,又从银元券改为金元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要超过粮食本身。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也不能例外。到了冬天,他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胡先生最尊重最爱护确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介绍王静安先生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去任教,一时传为佳话。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有几句诗:“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讲的就是这一件事。现在却轮到适之先生再一次“独为神州惜大儒”了,而这个“大儒”不是别人,竟是寅恪先生本人。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却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顺便说一句,当时北京汽车极为罕见,北大只有校长的一辆——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先生只收2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而寅恪师对于金钱的一芥不取的狷介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在这三年内,我同寅恪师往来颇频繁。我写了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首先读给他听,想听听他的批评意见。不意竟得到他的赞赏。他把此文介绍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发表。这个刊物在当时是最具权威性的刊物,简直有点“一登龙门,声价十倍”的威风。我自然感到受宠若惊。差幸我的结论并没有瞎说八道,几十年以后,我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用大量的新材料,重申前说,颇得到学界同行们的赞许。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我们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谈治学时最多,政治也并非不谈,但极少。寅恪先生决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可惜难得解人。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除了对一位明史专家外,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贬低的话。对青年学人,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陈师也从来没有说过半句褒贬的话。先生的盛德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从来不攻击年轻人,差堪媲美。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把幸福传给最珍惜的人

把幸福传给自己最珍惜的人 注册地址:http://www.guandao.co.uk/joins.asp?s=987654321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奋进的时代。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感悟,我们从容,我们自信。我们的理想和抱负将在这个创业时代中变成现实,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将在这个创业时代中得到升华,我们的脚步和成绩将在这个创业时代铭刻历史的痕迹,抒写创业的壮阔篇章,谱写创业凯歌。这就是英国管道创业发展昨天有限公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志向。海以其博大,纳百川而成其浩瀚;山以其厚重,历沧桑而为之雄浑。我们以山的浑厚、海的广博,诚信、务实的品质,敬业、创新的作风,追求卓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精神,为了实现“打造管道创业金牌网,搭建一流创业平台”去博击市场,去拥抱美好灿烂的明天,尽力把机会让给追求成功的所有人。
尽力把机会让给追求成功的所有人
生命是一个奇迹,可悲的是它不可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也再不需要重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人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当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份真诚与感动。那么我们就是在彼此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时逢盛世,时不我待,在今后的发展中,英国管道创业发展有限公司迫切期待与你的真诚合作,再创你我辉煌,实现新的飞跃。绝对优秀和满意的创业方案
英国管道创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了更优秀的创业平台和更完美的服务质量和万分努力着。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生产消费者革命的诞生


http://www.ngn.sg/im/index.php?user=tiansheng一个现代的寓言: 生产消费者和折扣店铺。很普通的一个错误观念是:要多赚钱,就得更努力地工作。然而,从根本上讲,当你改变你的思维——不是行为——你的收入就会增加。 ——贝莱恩·科斯罗《365个成为百万富翁的方法》的作者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修道成仙的物理学依据(2)

超弦与多维空间 粒子的下面是什么?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那么,夸克和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夸克和电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英语里的“字母”一样。 但是,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们的反粒子。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分为三大类,通常称为 “族”:轻子族,包括电子、中微子等;夸克族,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这六种夸克和各自的反夸克;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胶子等。非常奇怪的是,除了夸克和电子外,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不组成更大的物质结构,例如,中微子总是在宇宙中独来独往,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媒介粒子则只在其它粒子间传递力的作用;还有很多粒子像介子、超子等都极不稳定,通常在极短时间内衰变成其它粒子。 我们知道,电子能像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但电子能不能也像地球那样进行自转呢?按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体在自转时,其转轴上有一个固定不动的中心点,电子既然是一个点状粒子,那它就不会有什么多余的“中心点”,它的自旋也就无从谈起。但科学家证实,电子仍然像地球那样,既公转,也自转,而且永远地以固定不变的速率旋转,这是电子自身固有的性质,称为“内禀自旋”。而且,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与电子相同的自旋。然而粒子的自旋与地球自转是不一样的,地球的自转是连续的,粒子的自旋则是间隔性的,也就是说,它的自旋是一跳一跳着进行的。每一种粒子的所有成员都是相同的,我们不可能把两个电子或者中微子区别开来。而不同种类的粒子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质量、电荷以及内禀自旋都各不相同。这些基本粒子性质各不相同的原因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在不停地自旋?这些不同的粒子还能不能找到更深层的、统一的内部结构?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在困绕着科学家们。 为何有四种力? 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粒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间没有关系的物质微粒组成的,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像被“隔离”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宇宙中,就会既无恒星,又无行星和生命,只是一个寂寞的、完全没有事件发生的微粒集合。 幸运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力,是它们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这些力从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如果一个粒子不带电荷,则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四种力的相对强度以及作用范围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则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 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则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 现在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四种基本力?为什么不是五种、三种或者一种?这四种力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强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而引力和电磁力却具有无限的作用范围?还有,为什么这些力的固有强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最后的问题是,所有这些力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根基?如果有,它们为何又分裂了? 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 四种基本作用力的不同还导致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理论。我们前面说过,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大。但为什么物体的质量会产生引力呢?引力为什么很微弱却又能在宏观范围内起作用呢?比如说,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就是零,只有像太阳、地球、月亮这样宇宙中的星体,才有明显的引力作用。 爱因斯坦把这个疑惑给解开了,他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解答:空间本身是有形状的,当没有任何物质或能量存在时,空间应该是平直光滑的,当一个大质量物体进入空间后,平直的空间就发生了弯曲凹陷,这就像一条拉得很平很直的床单上,当放进一个保龄球时,床单就凹陷下去,所谓引力就是因为这样的空间弯曲而导致的。地球在绕着太阳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地球滚入了太阳周边弯曲空间的一道“沟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两个人、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引力几乎不存在的原因就是,这么小的质量使空间的弯曲几乎为零。因此,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这里,引力变成了漂亮的几何图景,引力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明显结果。引力的本质就这样被广义相对论圆满地解释了。 但空间的几何形变却解释不了其它三种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似乎都无法通过空间的褶皱来实现。爱因斯坦曾设想,所有的物质都是空间扭结和振动而形成,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一切,从树和云到天上的星星,都可能是一个幻觉,是某种形式的空间褶皱。若这种思想是正确的,另外三种力也必定与引力一样,是空间的几何形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这样,四种力就统一到空间弯曲的几何学中了,空间弯曲的不同方式会造就不同的力。然而,在微观世界里,空间根本就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无数的粒子在剧烈且永不停息地喧嚣,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原理——光滑的空间几何概念,在这里被破坏殆尽。 对另外三种力的解释需要量子理论来完成。量子理论研究微观世界里基本粒子的行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最终由数百种不同的基本粒子组成,由于质量小到几近于零,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变化莫测,毫无规律可循。在这里,力是由粒子的交换而来的,电磁力是由光子交换而来,弱力是由弱规范玻色子交换而来,强力是由胶子交换而来。例如,两个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是光子在两个粒子间往来“出没”的结果,两个带电粒子通过交换小小的光子而相互影响,这个过程有点儿像两个溜冰的人在传球,通过传球,两个人的运动状态都在受到影响。其它两种力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 但是,因空间弯曲所导致的引力是无法通过粒子交换而来的,而且,在微观世界里,粒子的自身质量不仅小到几乎没有,还总是在杂乱无章地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从何谈起?因此,量子理论无法涵盖引力。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不能统一,成为现代物理学最核心的灾难。人们很难相信,在宇宙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居然不是一个统一连贯的整体,我们对宇宙最深处的认识居然是由两个分裂的理论拼接起来的。为了能让两个理论协调起来,物理学家做过大量的尝试,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法,要么修正广义相对论,要么修正量子理论。虽然一次次的努力都胆识惊人,但结果却一个跟着一个失败。 终于,超弦理论来了。 粒子怎样变成弦? 一连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学家认真考虑:也许在基本粒子内部存在一种更深层的结构,这种结构尚未被我们所理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个新的理论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动一样,因此这根细细的线就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弦”。
拨动吉他一根弦,你会听到一个音。拨动另一根弦,你会听到另一个不同的音调,因为不同的弦振动的模式不同。一个音乐家通过一个吉他的六弦合奏,使这些弦在不同频率振动,便可创造出无数美妙的音乐。像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弹出不同的乐音那样,粒子内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动模式,只不过这种弦的振动不是产生什么音乐,而是产生一个个粒子。不同粒子的性质由弦的不同振动行为来决定,电子是以某种方式振动的弦,上夸克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振动的弦,如此等等。 弦与粒子质量的关联是很容易理解的。弦的振动越剧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动越轻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当我们用力拨动琴弦时,振动会很剧烈;轻轻拨动它时,振动会很轻柔。而依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能量和质量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大能量意味着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因此,振动较剧烈的粒子质量较大,反之,振动较轻柔的粒子则质量较小。 依照弦理论,每种基本粒子所表现的性质都源自它内部弦的不同的振动模式。每个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绝对相同的。不同的基本粒子实际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弹奏着不同的“音调”。由无数这样振动着的弦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伟大的交响曲。 在量子理论中,每一个粒子还具有波的特性,这就是波粒二象性。现在我们明白了,粒子的波动性就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以前,我们想象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点状的东西,没有空间大小。但现在我们明白了,那一个个点粒子其实并不是一个个实体的点,而是包含有一片片更微小的空间结构,这样的空间结构的振动乍看起来像是一个个点,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更精微的探测技术。 物理学家还发现,弦的振动模式与粒子的引力作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关联也存于弦振动模式与其它力的性质之间,一根弦所携带的电磁力、弱力和强力也完全由它的振动模式决定。 弦如何运动? 弦本身很简单,只是一根极微小的线,弦可以闭合成圈(闭弦),也可以打开像头发(开弦)。一根弦还能分解成更细小的弦,也能与别的弦碰撞构成更长的弦。例如,一根开弦可以分裂成两根小的开弦;也可以形成一根开弦和一根闭弦;一根闭弦可以分裂成两个小的闭弦;两根弦碰撞可以产生两个新的弦。 但是当一根弦在时空中移动时,它就没那么简单了。弦的运动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三维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它的运动轨迹,必须有高达十维的空间才能满足它的运动(十维空间是数学方程计算的结果)。就像人的运动复杂到无法在二维平面中完成,而必须在三维空间中完成一样。 点粒子内部的空间不是三维的,可能还有很多维,这似乎非常不可思议,不过,认真想起来,高维空间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水管的例子。我们知道,水管的表面是二维的,但是当我们从远处看它时,它却像是一维的直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水管的那两维很不一样,沿着管子伸展方向的一维很长,容易看到;而容易绕着管子的那一个圆圈维很短,“卷缩起来了”,不容易发现。你必须走近水管,才能看清绕着圆圈的那一维。 这个例子表明了空间维度的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征:空间维有两种。它可能很大延伸得很远,能直接显露出来;它也可能很小,卷缩了,很难看出来。水管比较粗大,绕着管子的那一维很容易就看到。假如管子很细——像一根头发丝或毛细管那样细,要看那卷缩的维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科学家业已证明,我们宇宙的空间结构既有延展的维,也有卷缩的维。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有像水管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维 ——我们寻常经历的三维,也有像水管在横向上的圆圈那样的卷缩的维——这些多余的维紧紧卷缩在一个微小的空间,即使用我们最精密的仪器也根本不能探测它们。 那些看不见的维可能会有多小呢?我们最先进的仪器能探测到百亿亿分之一米的结构,如果那些维度卷缩得比这个尺度还小,我们就看不见了。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卷缩的维可能小到普朗克长度(即10-33厘米),是目前的实验远远不可能达到的。

修道成仙的物理学依据(1)

相信很多的人都对中国古老的成仙感兴趣,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成仙传说。 为什么没有人在现代再成仙,为什么成仙对普通人遥不可及,成仙对人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在这里为大家解开这个千古谜团。
我们所知的世界有四种力,物理学上它分为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力,是它们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并安排了宇宙间的秩序。这些力从本质上都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
这四种力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引力源于物体质量的相互吸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就存在引力,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电磁力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一个粒子可以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如果一个粒子不带电荷,则不受电磁力的影响,不会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强力主要是把夸克结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像电磁力一样,也起源于电荷,不过只是夸克间的电荷,物理学家称之为“颜色电荷”。弱力的作用是改变粒子而不对粒子产生推和拉的效应,像核聚变和核裂变这两个过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四种力的相对强度以及作用范围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相对强度上来说,假定以电磁力的强度为一个单位强度,则强力要比这个单位大出100倍,弱力只有 1/1000,引力小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微观世界中,它只有电磁力的1040分之一!从作用范围上来说,引力的作用范围是宇宙范围的;电磁力的作用范围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无限远,但实际上,大多数物体正负电荷相互抵消,其外部都呈电中性;而强力和弱力的作用范围则极小,只能在粒子范围内发生作用。
这四种强弱悬殊、性质各异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宇宙,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四种基本力,这四种力为什么如此不同?为什么强力和弱力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发挥作用,而引力和电磁力却具有无限的作用范围?还有,为什么这些力的固有强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所有这些力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根基?如果有,它们为何又分裂了? 四种基本作用力的不同还导致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根深蒂固的矛盾,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它就是超弦理论,在今年的国际超弦理论大会上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讨论了这个新的理论(这是真实的物理学说,非笔者虚构,与会者有著名的量子理论学家-霍金)。 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最为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 超弦理论具体是怎么样我这就不详说了(想了解的人可参考附录1:《超弦理论与十维空间》)超弦理论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的空间结构居然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的!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空间和时间总是无限可分的,但事实却大谬不然。空间和时间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间的最小尺度为10 -33厘米,时间的最小值是10 -43秒。因为当空间小到10-33厘米后,时间和空间就会融为一体,空间维度就会高达十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空间还能分割,那也是我们目前所不能了解的了空间具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我们宏观的空间结构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间包组合起来,在这一份份的空间包中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我们无法探测的空间裂缝!所谓“虫洞理论”中在空间中凿开一个洞口的设想,从理论上来说真的是可行的,这就是寻找相邻空间包之间的裂缝,然后用难以想象的高能量轰开这个裂缝,一个虫洞就出现了!可以说,小小的十维空间包以及它们之间的裂缝存在于我们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凿开一个虫洞。
好了,看到这相信有很多的人对前面我所说的有些不了解,超弦理论和成仙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将详细的为大家说明: 成仙一词来源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在道教历史上称为“金光大道”皆结丹(参考附录2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凝阳子。附录3《还 源 篇》[宋]石杏林)普通人学道修炼一生所希望的无非是结成金丹,凭丹得以飞升成仙或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可见金丹对修道成仙的重要行。问题又来了丹到底是什么?如何结丹,丹成后又如何飞升。 修道过程如下:旋照,开光,避谷,结丹(灵寂),元婴,出窍-分神,渡劫,大乘。 上古时期人类还出在知识朦胧时期很多自然界发生的物理现象认为是神仙在发怒作法,在当时的认知中人是神造的,于是中国有了女娲造人的传说,欧洲也多出了上帝。时间流逝科学的进步在13世纪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神,在欧洲有人提出了生物学这个概念,人们苦苦寻找人诞生的原因,人的思想是从那来的。战争和贸易促使科技的进步,终于在大航海时代后人们证明地球是圆的,我们是在一个星球上,改变人类文明认知的巨作《进化论》在达尔文手中诞生。到了近代我们终于知道,人是碳水化合生命,我们的思考来源于我们的大脑,每秒上千万次的神经元细胞信息传输组成我们人类的思想,神经元的组成大脑,传递信息的是神经元,而载体是神经元中的生物微电流和化学反应。这一切和我们身体里的各部分器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 修仙这一特殊的生命过程又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体里诞生发展的呢? 我们细致的看来,产生我们思考的是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的反应诞生了生物微电流,生物微电流可通过仪器探明(如:医学上广泛使用的脑电仪),在物理学上电子是非常细小的单位,它是构成了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那么,夸克和电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科学家发现,夸克和电子都不可再分了,似乎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英语里的“字母”一样,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们的反粒子。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基本粒子分为三大类,通常称为 “族”:轻子族,包括电子、中微子等;夸克族,包括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这六种夸克和各自的反夸克;媒介粒子族,包括光子、胶子等。根据超弦理论世界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那么传递我们思想的神经元反应不是正在无时无刻进行粒子间的物理反应。也可说为组成粒子的弦在不停振动,根据弦理论的波粒二象性,不停振动必然在相同弦上形成共振。 现在我们的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如果某个人(假设为:A)的身体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过程如下: 1:A的大脑活动加剧了,它产生的特殊弦及粒子能量体(这里假设为W弦)无时无刻不在向周围的物理空间发共振————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旋照 2:共振的结果是什么?无数的相同频率的弦会被吸引,当足够多的弦及粒子能量体在人身边凝聚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结构产生辐射导致异变————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开光 3:随着辐射的加深,A人体里的W弦量越来越多,它在辐射我们身体同时改变着身体的基本细胞结构,细胞在这一异变过程中逐步减缓衰老过程,细胞分裂漫漫停下来,当细胞不在需要巨量的化学反应带来营养,而是通过W弦带来的粒子能量进行活动时。A逐渐停止了进食来补充营养这一化学反应。————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避谷 4:A的身体加聚了反应,这是修仙过程很重要的一步。当人体异变基本结束时,人体内的W弦量达到一个非常可观的地步,这时需要A有意识的在身体某处凝聚W弦量(物理上的强力和弱力,核聚变和核裂变就是通过着两种力产生的)。当足够的W弦量凝聚成一个能量团后,这时W弦将会源源不断的自动靠近能量团。加大能量团的量度。————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结丹 5:能量团在不断的壮大,它不断的影响周围的事物,由于一开始A君的W弦诞生原因是因为大脑的异变,随着能量体的变化对A君的大脑影响越来越激烈,这时摆在A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加大对能量团(金丹)的控制和影响,在这一不可逆转的过程中,能量团逐渐受到A君的改造,变为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细胞一样的信息载体(参考:《人工智能发展前沿》《超级量子计算机发展与结构》)。最终神经元中的大部分信息传递到W弦能量团,A君思想的主体由人体大脑思考该为W弦能量团思考,思考不在受到大脑的限制。————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元婴 6:这时的A君思想载体为W弦能量团(简称:思弦体),当思弦体拥有足够的能量和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后思弦体可以单独离开原生体(身体),离开原生体的思弦体将拥有决大多数人类梦想所不得的能力,如速度————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出窍-分神 7:思弦体不断变大,犹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多。随着改变的是A君的能力也在加强。仙人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家自己想吧)。当思弦体到了一个限制的地步,它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影响已到一个极点,再也不单单是W弦,各种能量都被思弦体所吸引疯狂的涌向思弦体(参考:《广义相对论》爱因思坦。《质量与能量的联系》《力的概念》),修仙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思弦体能保持其完整性不受各种物质能量的侵袭,并且在这一时段不断凝结自身能量和对各种能量的控制。那么恭喜A君,他的修仙道路将跨过一个里程碑————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渡劫 8:这是修仙最后的一章,根据超弦理论与十维空间的联系,我们的空间结构是离散而不是连续的!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空间和时间总是无限可分的,但事实却大谬不然。空间和时间都有自己的最小值:空间的最小尺度为10-33厘米,时间的最小值是10-43秒。因为当空间小到10-33厘米后,时间和空间就会融为一体,空间维度就会高达十维,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后,即使空间还能分割,那也是我们目前所不能了解的了。空间具有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很容易想到:我们宏观的空间结构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间包组合起来,在这一份份的空间包中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我们无法探测的空间裂缝!所谓“虫洞理论”中在空间中凿开一个洞口的设想,从理论上来说真的是可行的,这就是寻找相邻空间包之间的裂缝,然后用难以想象的高能量轰开这个裂缝,一个虫洞就出现了!可以说,小小的十维空间包以及它们之间的裂缝存在于我们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凿开一个虫洞。当思弦体渡过第七阶段,它拥有的对能量和空间的理解再加上自身的能量,足够以高能量轰开一条空间裂缝,到达一个我们三维世界所不敢想象的世界,一个包含无数空间层面的世界。------仙界 ————这一过程在修仙里我称为大乘 成仙,这一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包含了由古到今人类对自身的期望,古时有很多神话传说在今天看来都是可以实现的,如:嫦娥奔月,一日千里,千里传音,东海龙宫,雷公电母,几千年来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加强对自身认识对生命的体会,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揭开世间一切秘密。 注: 霍金的书真好看啊!量子物理,空间理论以最简单的方式在书中呈现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去喜欢他。另,我的兄弟“大仙”你为我出了很多力,谢了。 附录1 超弦理论与十维空间 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间运动,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最为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象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于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着。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对当今中国影响最大的50位外国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过去一个半世纪,总体看来,是世界影响中国的时代,如今,打开大门才刚刚20多年,中国的崛起就已经成了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这个转变或许来得太快了,快得甚至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有些意外。当中国开始影响世界的时候,回顾历史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6月初开始,《环球时报》编辑部做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先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学者的帮助下,提出一个150人的大名单,而后由我们组成的专家和资深媒体工作者共同筛选,最终确定了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影响最大的50名外国人。  名单上的一些人在1840年之前就已经逝去,但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直到近代才体现出来,比如卢梭和马尔萨斯;还有一些具体的推动者,他们的作用往往被决策者的光辉所掩盖,但正是他们深远地影响了历史,比如明恩溥;还有一些人,曾经出现在我们的初选名单上,比如蒲安臣,但他们的历史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方面,对中国产生的实际影响相对较小;在日本侵华战争等某一个历史事件中,一批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类似的影响,我们只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人。这次评选的意义,并不在于搞清楚究竟是哪50个外国人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最大,而是要在选择和介绍这50人的过程中,同读者一起梳理和思考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脉络。  重温这50人与中国的关系,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有时是主动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在梳理这个脉络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鞭打中猛然醒悟,在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下,苦苦地寻求着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世界上崛起最快的国家。  附录名单:(最后名单及评价以环球时报见报文章为准)  1、卢梭(1712—1778),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卢梭  2、马戛尔尼(1737--1806),英国外交官。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次年9月,在热河行宫两次谒见乾隆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通商口岸等要求,被清政府驳回。  3、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人口理论的创立者,著作有《人口原理》等书。  4、义律(1801—1875),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代表。鸦片战争的直接挑起者和策划者之一,他破坏禁烟,强迫琦善割让香港,并曾率军攻广州。  5、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代表作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6、达尔文(1809-1882),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标志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引发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7、马克思(1818—1883),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8、恩格斯(1820—1895),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9、嘉约翰(1824-1901),美国长老会教徒,最早来中国的著名传教医生之一。1859年他在广州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他一生中共为70多万名中国患者治疗,做过近5万次手术,培养了150名西医。  10、丁韪良(1827-1916)美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他曾当着中外来宾的面,向孔子像鞠躬,因此在不少西方人眼里,他成了神的叛徒。  11、易卜生(1828—1906),挪威著名戏剧家。在他78年的生涯中共创作了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12、瓦德西(1832-1904),德国职业军人,1900年8月任八国联军统帅,指挥侵略军由津、京出兵侵犯中国,残酷镇压义和团,屠杀中国人民,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扩大列强侵华权益。  13、赫德(1835-1911),英国人,1859年起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关副税务司。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他也是中国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11月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把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  14、伊藤博文(1841-1902,日本官僚政治家。1894年,在伊藤内阁主持下,日本终于发动了侵略朝鲜、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4月,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15、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威尔士人,传教士。主持了广学会(外国人最早在华创立的出版机构)等20多年,出版了《万国公报》等十几种报刊,筹款建立山西大学,宣传鼓励维新变法。  16、明恩溥(1845—1932),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17、哈同(1851—1931),靠掠夺中国财富而成为“远东首富”的犹太人、地皮大王。哈同在中国发的最大的一笔财是开发经营上海南京路,他曾占有南京路地产的44%。  18、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人,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  19、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20、麦克马洪(1862-1949),1914年参加分裂中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西拉姆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背着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当局以换文的形式划定非法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把原本在我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为后来的中印冲突、摩擦埋下了祸根。  21、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人,毕生致力于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1903年她发现了镭。玛丽·居里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科学家。1911年,由于在分离镭和研究它的性质上所作的杰出贡献,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22、高尔基(1868—1936),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在人间》等。  23、列宁(1870-1924),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缔造者。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4、小洛克菲勒(1874-1960),美国人,石油巨头老洛克菲勒的儿子,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代表,大慈善家。  25、斯大林(1879-1953),苏联领导人。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总书记。他领导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  26、爱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提出了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宇宙学等。  27、托洛茨基(1879-1940,苏俄和苏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列宁逝世后成为党内反对派,宣传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28、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美国总统,身残志坚,联合苏英法中等大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9、冈村宁次(1884-1966),日本中国侵华派遣军总司令,指挥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0、鲍罗廷(1884-1952),苏联人,1923年秋来中国,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并被孙中山聘为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其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等职。  31、尼赫鲁(1889—1964),1929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随后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第一任总理。50年代中期,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口号,欲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社会”。外交上尼赫鲁实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各国际军事集团。1954年6月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尼赫鲁参与发起并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亚非会议。与尼赫鲁、铁托和纳赛尔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32、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9年11月,因抢救八路军伤员光荣牺牲。  33、哈兰·山德士(1890-1980),美国人,肯德基炸鸡的创始人。199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肯德基是中国消费者公认的十个国际著名品牌的榜首。  34、赫鲁晓夫(1894-1971),苏联领导人。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现象。  35、松下幸之助(1894-1989),世界著名电器公司松下集团创始人,日本商业精神的奠基者,闻名世界的“经营之神”。  36、哈默(1898—1990),美国人,素有“红色资本家”之称,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会见了哈默,邀请他访华并参与中国的经济开发。  37、裕仁天皇(1901—1989),日本人,1926年至1989年在位,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直接和间接的责任。  38、李德(1906-1974),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奥地利人(应该是德国人)。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39、阿尔希波夫(1907-1998),苏联人,曾任苏联冶金部副部长、部长会议副主席等职。1950年至1958年率苏联专家组到中国工作,并任我国务院经济总顾问。  40、金日成(1912-199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朝鲜人民久经考验的伟大领袖。  41、尼克松(1913-1994),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总统之一。1974年8月因“水门事件”被迫辞去总统职务。尼克松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打破了冷战时期的对峙局面,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42、田中角荣(1918-1993),1972年7月任日本首相和自由民主党总裁,同年9月访问中国,诚心诚意地向中方谢罪,并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43、萨马兰奇(1920—),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西班牙社会活动家。在萨马兰奇任期,中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国。  44、基辛格(1923-),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1972年秘密访问新中国,作为中美破冰会晤的牵线人和实际执行者,协助尼克松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其战略思想在我国政界、军界和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力。  45、阿尔温·托夫勒,1928—,美国人,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作者。  46、高仓健(1931—),日本著名电影演员。曾主演过《幸福的黄手帕》、《追捕》、《远山的呼唤》、《夜叉》等知名电影。  47、戈尔巴乔夫(1931—),苏联领导人。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在任期间,促成中苏关系正常化。  48、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47—),美国人,好莱坞著名导演,指导的著名作品有《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人工智能》等。斯皮尔伯格开创了娱乐片的新风格,成为西方大片的代表。  49、比尔·盖茨(1955-),美国人,微软的创始人,著名慈善家。  50、乔丹(1963—),美国人,素有“飞人”、“篮球之神”的称号,曾六次夺得NBA总冠军,2次夺得奥运会冠军,成为体育界里最受人瞩目的传奇人物。

文学大师是一种精神奇迹

(作者:丁国强 )  文学大师笔下的经典作品既是人类的灵魂记忆,又是一种理想寄托。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来自一种命名,一种权力标记,而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惊喜、感叹的结果。经典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因为它们终结了一段无序的、粗放的、混杂的精神表达。   每一个阅读者都是大师所制造的精神事件的见证人,因为大师的语言系统是开放的,它不排斥任何一个时代的阅读者。大师永远都不是人类精神格局的局外人,虽然他们常常遭遇被冷落、被遗忘的命运,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精神矿藏的性质。大师的精神美学并不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对人性的洞察是建立在深厚的底层生活经历之上的。   文学大师大都没有一夜成名的幸运,他们从饥饿、贫乏和低贱的生活中走来,沉默造就了其尖锐的批判目光。他们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心,所以,对谎言和丑陋有一种更加敏锐和成熟的反应。由于已经超越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层面,对无意义生活的忍受在他们那里转换为一种悟性,矫情和作秀成为多余。他们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从事写作这种艰苦的劳作,是因为他们已经对世界打量了许久,精神积累使得写作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内心需要。由此,我们不难理解T·S艾略特为什么说经典作品“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什么是经典作品》)了。   文学大师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隐匿。他们与浮泛于时代表层的飞扬尘土格格不入。他们不会出来主动干预时代,无论其多么需要拯救,但是,文学大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批判,一种质疑。大师的言说是神秘的、潜在的,他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布道者,却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暗示者。但是,能够感受到大师暗示的人寥寥无几。梅里美接受到了塞万提斯的暗示,他用一种冷酷的口吻写道:“塞万提斯在贫困中去世并被人遗忘多年之后,他的同胞才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位天才,才开始仔细搜寻他在极为短暂的文学生涯中所留下的极少细节。”雨果意会了巴尔扎克的暗示,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声音“被落在棺材上面的泥块的喑哑的声响打断了”。这无疑是一种微妙的精神关联。劳伦斯坦言,惠特曼那种美国民主式的启示令人激动。他说:“在大道上,一个灵魂在芸芸众生路的徒步旅行中更见其伟大。灵与灵的交往是令人欢喜的,对伟大灵魂的崇拜更令人欢喜,只有它们才是世上最富有的。”   仆人眼中无英雄,大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贵的精神样本。尽管与小人之间的争斗相比,大师之间的契合是那么稀少,那么难以捕捉,但是,真正的精神奇迹有那么几个就已经足够了。对于文学大师,我们不能贪得无厌。时下,我们经常听到一种煞有介事的声音“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文学大师”,殊不知,对于文学而言,所有“创一流”的口号最终都只能化作一种笑料。

再别康桥及其翻译

《再别康桥》就是这么一首好诗,无论是否爱好,不管什么时候,读起来,总会让人感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首先是诗本身的美。那红酒一般醇厚浓郁的柔情,那油画一样斑烂绚丽的色彩,那行云流水一样明快舒缓的节奏,透出虚实相间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简捷的结构之美。诗人就是这样,用轻盈的羽毛,撩拨人们心灵深处最嫩滑柔弱的触觉,让我们不能自已,每当良辰美影,每有离情别绪,触目伤怀,感慨系之。《再别康桥》是新诗、新文化运动的胜利果实。此前,有林纾、严复一辈,视白话文为引车卖浆者言,不足以表达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鲁迅、郁达夫都是旧体诗高手,胡适在用白话做诗方面做了些尝试,可如今看来,是过于直白简陋了。要等到徐志摩、戴望舒之后,才可以说,新诗可与旧诗比肩了。常见的《再别康桥》英译有两种,也是浑然天成。一是丁祖馨、拉菲尔合译的:Goodbye Again, Cambridge!I leave softly, gently,Exactly as I came.I wave to the western sky,Telling it goodbye softly, gently.The golden willow at the river edgeIs the setting sun`s bride.Her quivering reflectionStays fixed in my mind.Green grass on the bankDances on a watery floorIn bright reflection.I wish myself a bit of waterweedVibrating to the ripple.Of the River Cam.That creek in the shade of the great elmsIs not a creek but a shattered rainbow,Printed on the waterAnd inlaid with duckweed,It is my lost dream.Hunting a dream?Wielding a long punting poleI get my boat into green water,Into still greener grass.In a flood of starlightOn a river of silver and diamondI sing to my heart`s content.But now, no, I cannot singWith farewell in my heart.Farewells must be quiet, mute:Even the summer insects are silent,Knowing I am leaving.The Cambridge night is soundless.I leave quietlyAs I came quietly.I am leavingWithout taking so muchAs a piece of cloud.But with a quick jerk of my sleeveI wave goodbye.感觉还是拘束了些,少了自由自在的神韵。如把“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译为“The golden willow at the river edge is the setting sun`s bride. Her quivering reflection stays fixed in my mind.”中文是夕阳中的新娘,英文成了落日的新娘;什么stay,fixed, 以及把“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译为In a flood of starlight on a river of silver and diamond I sing to my heart`s content,也都显得过于呆板,有碓砌之嫌。再有,就是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翻译: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g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I would be a water plant!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But I cannot sing aloud;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感觉要比前一种译文好,节奏、韵律都能配得上原文,还是觉得灵性上不足。最近读到一个名为JOANA的改译,感觉倒是好一些。Goodbye Again, Cambridge!Quietly I leave,As I gently came.Sof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The golden willow by the riversideIs in the setting sun a young bride.Her reflection on the shimmering wavesAlways lingers in my mind.Green grass growing in the sludgeDance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I would be a water plant.That pool in the shade of the great elmHolds not water but a rainbow,Shattered among the duckweeds,Sediments of a rainbow-like dream.To seek a dream? Just punt a boat,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To where the grass is greener,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But I cannot sing aloud;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Quietly I leaveAs I gently came.Softly I flick my sleeves to say bye,Not taking any cloud from the sky.特点是用词更简,语句更短,节奏感更强,多少有些神韵。第二节的几句,The golden willow by the riverside is in the setting sun a young bride.Her reflection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s in my mind.金柳和新娘都成了单数,倒不是不可以,只是觉得到底是西洋文字,又不是做买卖,一是一二是二的,分那么清楚干嘛?反倒不如中文含混一点的好。

Homepages Friends引擎介绍

亲爱的朋友们,I have started using a great web search service that allows me to earn money from searching in my normal way. It`s quick and free to set up, keeps you up to date on your earnings and pays out monthly.我已经开始用一个网页搜索引擎帮我赚钱了。设置时既快速又免费,时时更新你的收入,且按月支付。Introduction from Homepages FriendsHomepages Friends引擎介绍By replacing your browsers search box with your own revenue generating box, or by setting us as your homepage you can earn money as you search.把你的搜索引擎框设置成你自己的”收入框“,或把我们的页面设置成你自己的电脑主页,当你使用搜索的时候你就能赚钱。(哎,我亲爱的博客朋友,这听上去的确有点儿荒唐,到底啥子个玩意呀?)Well known search providers such as Google, Ask & Yahoo receive advertising revenue from many of the companies featured in their search results.众所周知,引擎提供者们诸如Google,Ask以及Yahoo拥有大量广告收入。(注:而这些广告收入是怎么来的呢?也就是说公司每被网民用这些引擎公司搜索到一次,广告公司就需要付钱给该引擎公司。)Homepages Friends has partnered with leading search engine Yahoo! to reward new users and ongoing loyalty by paying out a large portion of this advertising revenue when the search is made through one of our boxes. By combining all this search traffic we are able to negotiate a stronger deal with Yahoo! and we are passing up to 67.5% of this revenue back to you, the user.Homepages Friends已经与搜索引擎巨头Yahoo合作,将支付一部分我们搜索引擎所获得的广告收入来回馈新的和继续支持我们的用户。靠整合这些搜索交易,我们与Yahoo达成更强的联盟。我们将拿出全部广告收入的67.5%返回给您--用户!It`s completely free and you can start earning right away. 免费注册,拥有您的个人搜索引擎。当然最重要的是您能立即开始赚钱了。注册地址为如下:http://www.myhpf.co.uk/apply001.asp?Friend=145106接下来的步骤很简单.只需要Your Name(你的名字)----随便编个都成(你以后登陆后还可以修改) Your Country: (你的国家)----点China Your Email Address:(你的邮箱地址)----要用Yahoo或Hotmail邮箱,不要用国内邮箱。只需这三步,再简单没有了。比一般的国外网赚公司注册容易多了。OK了!!! 解释:目前的确存在许多有欺诈行为的网赚公司,但这个请大家放心,以Yahoo的实力和声誉,绝对不会做违背诚信道德原则的事情,当然更不会和一个骗子公司合作,授权使用它的技术来招摇撞骗.(任何人只要稍微具备点儿判断力,所谓真假"美猴王"一目了然)

我的淘宝店---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小店刚开业,欣喜之情不言而喻,还望大家多多支持!同时您也可登陆http://www.ecosopp.com,输入代码cn823188,直接浏览和选购更多商品,无限惊喜无限精彩等着您!!!可免费拨打我的淘宝页面电话,精彩绝对!吸引你的眼球!http://shop36400326.taobao.com/

成功者的团队

1)经营快乐,经营财富,惠及他人manage happiness, manage wealth to benefit others2)在适合的环境,和可信的人,向同一梦想奋斗,最快乐!it is the happiest to work with reliable people in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same dream3)明确目标、积极思维,大量行动、懂得配合。definite goal, initiative thinking, plentiful action, good teamwork.4)相敬于德、相信于诚、相伴于爱uphold morality,integrity, care and love5)梦想在心中、目标在眼中、成功在手中have dream in your heart, have aim in your eyes,have success in our hands6)勤力+爱心=真正的成功之法diligence+love=the real secret of success7)在这里,我收获了想要的,所以我最快乐。here, i get what, so i am happy8)生命就是不停追寻并享受一次次的感动。life is about continuous pursuit and enjoying each touching moment9)选对了环境、朋友、平台、成功一定属于你choose the right environment,friends and platform, and success will belong to you10)成功需要速度success needs speed11)梦想成真了才是幸福的

光荣与梦想

光荣与梦想----致安利
天上的彩云飘过来,吉祥的钟声敲起来。安利超凡体系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一跃从台湾来到了中国大陆。从此,小小的中国人开始做着大大的安利梦,成为光荣与梦想的代言人与忠实的践行者。做安利,小而言之,为个人,为家族命运奋发图强;大而言之,为国家,为民族争光添彩。我们小小的安利中国人团结一致,浩浩荡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异国的五星级豪华酒店上空,要在五大洲、四大洋的广袤疆域里留下每个安利中国人的足迹。我们自豪地宣称:安利人不是贵族的后代,却一定是贵族的祖先。我们要的是有钱有闲、健康美丽、快乐诚信、注重道德修养的高品位生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做到时间自由、空间自由、心灵自由、财务自由的“逍遥游”的贵族式人生。安利行销模式虽起源于美国,却注定要繁茂在中华民族这片最善于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的古老国土上。当今的中国,恰逢盛世。改革开放,一派祥和.可谓国泰民安、国势昌盛、国运亨通。已进入了金融时代。富裕起来的国人在挣脱了温饱束缚后,开始有了自己的钱袋子。纷纷寻求投资理财的好办法。于是,国人词典里才有了“全民炒股”这个新名词;可惜,股票基金风险无法掌控,后续无保障。全球金融危机一经爆发,不知波及多少人,致使“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惨剧屡屡上演。而安利直销公司这家运行全球九十多个国家五十年之久零负债经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却给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弱,健康残疾, 统统敞开了大门,抛出了橄榄枝,提供了一个公平创业的载体,以领先世界同类产品数十年的优质商品零风险永续经营。教人如何不欣喜若狂?教人如何不感动得泪花花流?即使抛开人文因素,从纯金融经济学角度讲,做安利,也实谓之“智者之选,明智之举”!真正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那句老话!综观全球,安利(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安利(中国)超凡体系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蓬蓬勃勃,后来者居上,傲视群雄。亲爱的朋友们,安利超凡体系正张开双臂欢迎您的早日到来!如果你是雄鹰,安利就是无垠的天空,任你翱翔;如果你是骏马,安利就是广阔的草原,任你驰骋。让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起踏上这伟大的征程,向着光荣与梦想出发!成功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她!

秋残如血

今年北京的秋拖得时间很长,立冬过后,那凄厉的大风还迟迟不到,将辛劳一年的树叶,红者磨砺成赭紫,黄者煎熬成焦黄。寒意一天浓于一天,那些焦苦之叶还在摇曳着残秋之色。秋是收缩,也就是敛干植物水分的过程,于是我觉得这些坚贞的草木整个是以自己积攒的生命哺以秋色媚人,水分耗尽,姿色也就尽了。所以秋拖的时间越长,对它们也就越是残酷。可叹的是,人类对自然永远是把玩而无暇怜悯。秋始于露气变白之时。春夏为露,秋冬为霜。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春夏,露是以清绿覆盖润泽万物,草木因其润泽而成茂盛丰腴。等“一点新萤报秋信”,“梧桐尚覆阶前春,秋信先残水面花”,露色变白,它覆盖在万物之上也就变成焦虑,变成晶莹无力的忧伤。对秋有不同体会——万物成熟之时,其色调当然就是饱满的燃烧;而我从焦虑与忧伤角度,就看到草木因这忧伤所染而变色,秋的美丽也就建立在了感伤上。很多文人在这感伤中,更多看到情色。秋开始收缩时候,天开始升高,风开始轻扬,云开始清淡。澄空秋素,大家就开始有好心情。所谓“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体得以自如,衣衫不为桎梏,此时不乐,将待何时?”窗外是秋水长天,草木鲜艳成娇红与嫩黄,这秋色撩人穿堂入室,李渔于是看到眼前姬妾都如久别乍逢。为什么?“暑月汗流,求为盛妆而不得,十分娇艳惟四五之仅存。此则全副精神,皆可用于青鬟翠黛之上,久不睹而忽睹,有不与远归新娶同其燕好哉?”所谓“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盈盈间,窗外之色与室内之色相映,万物悲惋于是正是为欢即欲的极好背景。作为一个会玩之人,李渔说,“春宵一刻值千金,则秋价之昂,宜增十倍”,完全纵情放荡于秋色浩荡中。在李渔之前,同是戏曲家的明代才子高濂身居杭州,追求品质闲适生活,写了一本《遵生八笺》,在情色中看到的倒是“色空”。他归纳的“秋时幽赏”十二条,第一条就是到“西泠桥畔醉红树”。他提出赏红的两个意境,一是在“影醉夕阳”“霜红雾紫”中携小舟,吟赏中“得一二新句”,以红叶笺书之,“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漂泊何所”。二是到晚上“月夜相对,朝烟凝望”,此时“露湿红新”,有西风将湿红之叶飘过来而体味“秋色怜人”。他身在其中,以道家身份,说“色即是空”,“重惜不住色相,终为毕竟空也”,将色彩全抹去了。高濂的十二条“幽赏”,后十一条分别是“宝石山下看塔灯”、“满家巷赏桂”、“三塔基听落雁”、“胜果寺月岩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资岩山下看石笋”、“被高峰顶观海云”、“策杖林园访菊”、“乘舟风雨听芦”、“保俶塔顶观海日”、“六和塔夜玩风潮”。清雅,却刻意而不是自然之气。比如最后一则写大家都八月去看钱塘江潮,不知在夜里观潮其实更有味道。他说他有一年在寺中,点塔灯,晚上月色横空,江波静寂,突然风声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势如山岳声腾,于是想到自己一生也就在风涛中随波逐浪,“利名误我不浅”,想到“天下曾无英雄打破,尽为名利之梦沉酣,风波自不容人唤醒”。秋色的味道在历代文人叙述下,我以为有三种经典意境。一是汉武帝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横落兮雁南飞”,很硬朗干爽清亮的初秋景象,令人想到大漠雄风穿长城而过,草木萋萋都在洁白的云影下,只有融化在长天中的雁阵有一点悲慨。二是《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也就是芦苇,芦苇沾白露而成衰黄,舞动在秋风中寄托对伊人的美丽思念。这是“孤烟袅寒碧,残叶舞愁红”的景象,缠绵而意境悠远。清人王士桢后来有“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月似潇湘”句,一幅霜寒而月色清淡中芦苇凝滞着摇曳的景象,秋就变得更为深沉。第三就是杜牧那首《山行》的味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两句秋风将山林梳理成清朗,秋容淡泊,也就是秋高云淡,粉墙乌瓦从变成清丽的林隙间跳跃出来,秋阳温软。后两句,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有秋香高悬,“坐爱”在那里意气闲逸,旁若无人。“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表面看全无颓伤、悲怀之意,也就是对层林尽染的一点感叹。但要是将它凝视放大,在我看,那红就会强烈地浸洇、鲜艳、跳荡开来,在其中能读到啼血、滴血之貌。我的观点,秋之色彩,美在天高气清与万物姹红嫣紫的对比,一种强烈的反差对应。在反差对应中,最感人的就是在秋阳中燃烧的万山之红中之黄、黄中之红。为什么感人?就因它们是在滤干了自己水分后奉献出那样颜色。你可以说,秋以它的成熟所展示的辉煌走近冬,冬的潜藏是春的开始,大自然就这样互为孕育,生生不息。但一年四季的这一环中,你毕竟面对一个丰腴生命的褪色、变形;在深秋寒意紧逼下,你近看那些枝叶,毕竟会面对那红黄与那还在挣扎着的绿其实都是接近枯萎前的枯槁之色。它们在感人在枯萎前要挤它们的血而拼着命展现它们的艳丽。正是这样的悲壮,一枝枝、一丛丛聚合出漫山遍野烂漫着的满目伤残之色,风吹这样的伤残群体,就会有连绵浩荡令你悲慨而不能自制的秋声。这样的感受,我想到秋天的词是“肃杀”而不是“萧瑟”。“萧瑟”是一种被动的委顿与无奈,在“肃杀”中却有那种悲慨长歌、壮烈与酣畅的壮美。由此我体会到这等壮烈的秋的最好结局,就是在秋光不泄时劲风唳而威风凛凛、激雹之不及掩耳地如期赶到,奔腾呼啸着将那伤残之色一尽席卷而去,等大风过后只剩一天空碧,就省略了愁风哀雨阴柔的伤逝。但实际上,秋高气爽与凄凉风物,总是秋无法逾越的阳刚与阴柔的两个阶段。万物在以伤残之色五彩斑斓地媚人后,还总须经凄风苦雨荡涤——将伤残之叶浸泡在寒冷中,再叶落归根,零落为泥,回到本质萧条后,才能一身素净地踏进冬的门槛。一年四季循环中,如果将冬为始,那么秋就是经脱胎换骨而走向重新新生的这样一个过程,落叶流风,夜寒秋思,将一个结束与一个开始联结在一起,秋也就在一年四季中承担了最沉重的负荷,最令人难以面对。 转自http://dengsoft.com/shequ/QnA.jsp?ques_id=1050&question=秋残如血